学术上的老人与海 | 张五常 | Share

转载自张五常教授的新浪博客

学术文章有大小之分。大的不一定长,小的不一定短。大的重于泰山,不可或缺;小的轻于鸿毛,有等于无。大的凤毛麟角,小的多如海上沙。其他的学术我不大了了,但就我所知的经济学来说,如果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文章从来没有出现过,人类的知识什么损失也没有。

大文不一定是在大名鼎鼎的学报刊物发表的。德高望重的学报,投稿者较多,取录远为严谨,所以能获大文的机会较大,但也大不了多少。

半个多世纪前,芝加哥大学的名教授Jacob Viner的《成本曲线》一文,遍投美国名学报不获取录,不得已用德语在欧洲发表。后来该文英译重印,知名天下。苏联一位不见经传、无师自通的经济学者,死后一篇文章被译成英语发表,石破天惊–我作学生时拜读该文,五体投地。史德拉对该文的评价:其美与力,无与伦比!

被经济学行内认为是本世纪最重要的文章——高斯一九六零年发表的——其学报只发行了五百本。后来因为高斯的大文而重印三次,使该学报成了名。

我是为过瘾而搞学术的。与自己的钓鱼兴趣一样,博大不取小。有等于无的学术文章,不写算了。所以从研究生开始写论文时,我就不自量力地去博大文。博了三十多年,半条像《老人与海》的巨鱼也钓不到,虽然有几斤重的石斑总算钓过六、七尾。失望之余,逼要学其他钓鱼佬一样,夸夸其谈一番。

学术真理的追寻,与大海钓鱼如出一辙。先要找自己认为有鱼可钓的地点,这个岛看一遍,那块大石考察一下。看中了地点,下钓时脑中充满幻想。钓无所获,心有不甘,就转鱼饵,换钓法,再不行,就另找地点。日暮黄昏,空手而回,总不免要自我安慰一番。

最失望的经验,是明知有大鱼在海底,甚至肉眼看得分明,只是钓来钓去也钓不到。好几次,巨大的三文鱼在自己的船旁跳出水面,数以百计的跳,跳个不停,就是钓不到。

七十年代初期,我要研究发明专利及商业秘密的产权及租用合约,摆明是大鱼钓之不尽之地带也。我花了三个月写好了研究计划,申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。所有的评审员都大声拍掌,说是大鱼云集之地,而史提芬·张是钓这种鱼的最适当人选,应该垂手可得云云。

殊不知获巨额资助后,我与三位助手下了五年工夫,审查资料无数,所获却近于零。这是我平生最尴尬的经验,好比一个体育健将,在大街上跌个四脚朝天!

这项研究的惨败,倒有个值得一提的注脚。该研究做了两年后,我写了一个长达六十页的中期报告给资助的基金会,内容是说大鱼不易钓,但此前的研究者的理论与我手头上的资料大有出入,比较可取的理论,应该是如此这般云云。

这个中期报告只印制了几十份,因为不打算发表,自己没有收存。后来该报告被誉为引用次数最多的没有发表过的文章。最近要整理一下自己的英语论著,打算结集成书,该报告遍寻不获。找一些引用过该报告的学者,其回应要不是没有存下来,就说是听回来的。

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可观的鱼,机会不大,但我遇过两次。最明显的一次,是在西雅图华大与一位老同事进午餐时,他不经意地说他的一位女婿,养蜂为业,把蜜蜂租给苹果园使用。我一听,哗, 那岂不是大鱼一尾?

我取得他女婿的电话,午餐没有吃完就钓鱼去也。三个月后,我搜获的蜂租与花蜜市价的资料,天衣无缝,二十多页的文章一挥而就,过瘾之极。几家名学报争刊登,但我还是给了名气较小的、由高斯主理的《法律经济学报》。该文题为《蜜蜂的神话》,虽然深度平平,但因为新奇过瘾而立竿见影。

学术文章要大不要小,越大越好。这个选择倾向比钓鱼更重要,因为小鱼可以煲汤,而小文却是废物。我大约有六、七篇四分之一个世纪前发表的文章,今天还有每年被引用五次以上的成绩,算是有点斤两,但不是海明威笔下的巨鱼。去年发表的一篇,二十五年后应该有类似或更佳的表现。若如是,我就会破了史德拉数十年前所作的一项统计:经济学者五十五岁后就没有什么拿得出来的。去年我六十二岁。

一九七四年我发表了一篇自己最满意的文章,其后二十年该文如石沉大海。但前年竟被引用五次。难道再加二十五年,该文会变作《老人与海》中的巨鱼?

文章真的像鱼一样,发表后有它自己的生命,假以时日,可以成长而变大,但绝大部分出生不久就夭折。大文被论为大,是要等很多年才知道的。

以经济学而言,我认为一篇发表了五十年的文章,若还有每年被引用二十次的影响力,那就真是一尾巨鱼了。据我所知,本世纪内只有高斯在一九三七年发表的那一篇达到这个水平。自己的应该没有机会见到,但我那篇一九八三年任职港大时发表的《公司的合约本质》,今天看其成长,观其走势,似乎可与高斯打个平手。

学术上梦寐以求的巨鱼,追寻了三十多年,当初是幻想,今天仍在幻想。生命本来就是这样的吧。海明威的《老人与海》可不是胡乱写出来的。


张五常教授简介

张五常,世界著名经济学家,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,在交易费用和合约理论研究等方面有卓越贡献。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生于香港。五九年入读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系,师从现代产权经济学创始人阿尔钦(Armen Alchian),八年后获博士学位。一九六五至八二年,先后在美国加州长堤大学、芝加哥大学及华盛顿大学任教,六六年得加州最佳教授奖,六七年得芝加哥大学政治经济学奖。一九七六至八二年间,曾分别兼任美国电讯及标准石油公司顾问。一九八二年返港任香港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,后创立经济金融学院并出任院长,至二○○○年退休。在港大任教期间,同时担任香港高级程度会考经济科主考,前后主导香港高考的价格理论三十年。一九九一年,诺贝尔奖颁奖前夕,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代表经济学获奖人罗纳德‧科斯(Ronald H. Coase)讲话。一九九七年任哈伯格周年荣誉讲座 (Annual Arnold C. Harberger Distinguished Lecture)首位讲者,同年出任美国西方经济学会(Western Economic Association)会长。自一九七九年起至今,张五常教授长期亲身跟进中国经济发展。

张五常教授著作甚多。求学时凭《佃农理论》(The Theory of Share Tenancy)在经济学界崭露头角。返港后,以中文下笔,在报章写下一系列专栏文章,影响遍及华文世界,后结集成《卖桔者言》、《中国的前途》、《再论中国》等畅销作品。二○○一至○二年出版三卷本《经济解释》(二○一○年起至今在修订中),二○○五年出版学术文集《张五常英语论文选》(Economic Explanation: Selected Papers of Steven N.S. Cheung),二者被认为是集张五常平生学术功力之大成、并具有深远影响的经济学经典著作。二○○八年为科斯写小书《中国的经济制度》,以县际竞争解释中国经济奇蹟,大获好评。在经济学,张教授的兴趣只限于解释世事,他少用数学,喜欢赤手空拳,凭自己改进了的基础价格理论纵横天下。经济学以外,张教授在摄影、书法、收藏及散文均开天闢地,自成一家。